《光明日报》近日发表范柏乃教授等文章:
近日,《光明日报》社会治理版发表了范柏乃、金洁、闫伟撰写的“食品安全:从政府监管走向公共治理”文章,呼吁我国应尽快构筑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新模式。
范柏乃教授等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垄断和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表面上看,似乎存在多重保障机制,然而实际中导致了各部门事前竞争预算和治理权力,事后推卸责任的问题。其主要缺陷:各个部门之间存在机会主义,相互指望,交叉模糊地带无人负责,形成管理的空档,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导致了大量的重复检测和重复收费,提高了治理成本,降低了治理效率;缺少必要的民意沟通,忽视了公众及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忽视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范柏乃教授等强调,食品安全治理,既需要 “自上而下”的政府监管,更需要 “自下而上”的民众围观和舆论压力。因此,将公众参与引入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全过程,构筑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模式,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意义重大:一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是对政府失灵的重要补充;二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是对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公平矫正;三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是多元治理模式的客观要求。
范柏乃教授等呼吁,我国应尽快从“加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的新闻媒体治理模式”、“探索食品安全的内部特工培育及发现机制”、“强化食品安全的公众举报与奖励机制”、“探索食品安全的团体诉讼制度”等五个维度构筑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公共治理模式,以提高食品安全的治理能力,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